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941903.html 国际滑联正在把速滑运动带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01 文章来源 作者:房学峰 单位:中国冰球协会 原文刊发:《体育学研究》年第1期 02 文章全文内容 一个比国际奥委会的历史还要悠久的国际组织,正在奥运会上陷入中国媒体和公众的围攻,这是一件很有趣意思的事情——众所周知:国际滑冰联盟(ISU)是年成立的,国际奥委会是年成立的;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是年开始举办的,而现代奥运会是年开始举办的。 基于我浅薄的历史知识,我认为需要换一种站位去认识速度滑冰运动,一个关键问题在于:ISU要把速滑运动带到哪个方向上去? 1两种速滑文化和短道速滑的发展首先要建立的认识是:荷兰成为速滑王国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运动员从格雷诺布尔开始赢得的金牌,更是因为如今世界性的体育竞赛是从阿姆斯特丹开始、并且从速度滑冰开始的。 但从一开始,就有两种速度滑冰的文化:一种是欧洲式的、古典式的、长跑道速滑式的,即运动员按照规定的线路滑行,不能发生身体接触(古典式越野滑雪其实也是这样);另一种则是北美式的,即像田径比赛那样集体出发——年第一次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也是北美举行第一次冬奥会的时候,速度滑冰比赛就全都是集体出发的。但欧洲式速滑仍然掌握着这个舞台的话语权,因此在很长时间里,速度滑冰没有改变。 七十年代中期,短跑道速滑开始在北美发展,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场馆因素,能进行花样滑冰和冰球比赛的室内体育馆越建越多,为速滑运动员提供了进行成本日趋低廉的训练和进行比赛的可能性;第二是文化因素,即集体出发的北美速滑文化——在美国人看来,这样的比赛形式更符合他们的体育比赛理念、也更有趣。 于是在长跑道速滑世界锦标赛创办八十多年之后,又诞生了短跑道速滑的世界锦标赛。 新的速滑方式和新的比赛除了在北美受到欢迎之外,另一个积极参与其中的国家是日本,恰好这个项目蓬勃兴起的时候也是中日两个国家关系如胶似漆的时候,于是日本人出钱出力出技术,把这个项目介绍到中国来。因此,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基本认知:中国短跑道速滑能具有较高水平,原因之一是几乎和世界其他国家同步发展,并且适时地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虽然得到这种支持的过程中,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于是在大约三十年前(李琰在奥运会表演项目中战胜加拿大双栖明星SylvieDaigle的那时开始),两种速滑文化都在奥运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古典的、欧洲式的长跑道速滑仍然是主角,如今在奥运会上有14个比赛项目,现代的、北美式的短跑道速滑则是一个活跃的配角,像是长跑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中插足的“第三者”——长跑道速滑有自己专属的比赛馆、等于有自己的“家“,短跑道速滑则是用花样滑冰比赛馆、等于是趁男主人不在的时候去别人家里。 2两种速滑文化的融合不够强壮但足够聪明且矮小灵活的亚洲运动员,很快在短跑道速滑上发现了自己的天赋:韩国和中国。到今天,短跑道速滑因为场地容易获得、比赛易于举办且观赏性强等原因,在世界上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冬奥会项目。而更重要的是:短跑道速滑对于其他冬季项目产生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本届冬奥会上一个特别值得观赏的项目是长跑道速滑的集体出发比赛,这是冬奥会的新项目,可以认为是长跑道速滑中终于融入了短跑道速滑的这种北美式文化。 历史最悠久的滑雪竞赛是年开始的世界越野滑雪锦标赛(北欧滑雪世界锦标赛),它也接受了这种北美式文化,其短距离集体出发个人赛在年进入冬奥会(举办地是北美冬季运动的重镇和速滑运动的圣地之一盐湖城)、年进入世锦赛,短距离团体赛则在年进入世锦赛,年进入冬奥会。 这届冬奥会上,美国运动员破天荒地赢得了越野滑雪比赛的金牌,而这个项目一向是北欧人的天下,如果不是增设了这种集体出发的项目,美国人甚至都不会对此感兴趣——获得金牌的选手之一是今年将满36岁的KikkanRandall,她是第一位在世界杯系列赛中进入前十名的美国运动员,也就是说:没有这个符合美国体育文化理念的项目进入奥运会,不会有太多美国选手愿意选择从事这项运动,更谈不上坚持多届、直至夺取金牌的这个故事了。 这种项目文化彼此融合促进、进而改变奥运会竞赛版图的故事,在冬夏奥运会上实在是太多了,这里只谈速滑,就不涉及其他了。 而长跑道速滑的团体追逐赛,是年进入冬奥会的,这又是冬夏奥运会项目彼此借鉴融合的结果,因为这个项目明显是采取了场地自行车比赛的赛制,是被人们发明出来的项目而不是古典的项目。 3短道速滑的改变方向平昌冬奥会的贡献之一,是长跑道速滑重新赢得了广大观众,这中间的因素很多,但赛制的改造与创新肯定是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短跑道速滑应该向何处去呢?就赛制而言,它有三个可能的方向: 一是向诸如混合接力的方向。但恕我直言,我高度质疑这样发展的意义(理由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说了),与其说是混合接力,我觉得还不如设混合团体;二是向诸如自行车计分赛或者长跑道速滑集体出发(本质上也是计分赛)的方向。如果不这样的话,世锦赛米个人赛那样的项目很难被奥林匹克接纳;三是向长跑道速滑的反向融合,即设置没有身体接触的团体追逐赛或者个人追逐赛。 就规则而言,我认为也有两个方向: 一是对故意犯规的惩罚。在这方面,我认为中国运动员在高速摄影时代,给世人的印象未必都是良好的,就像如今足球比赛中的“假摔”那样:一开始是聪明的前锋骗点球的做法,甚至能算一种“智慧”,但如今,“假摔”被视为违反体育道德的欺诈行为,一旦被认定,是可以直接给黄牌甚至红牌的。 二是对“阻挡犯规”和“打手犯规”的惩罚,就像篮球比赛中那样。这种犯规,往往是具有较强实力但不具有绝对实力的选手做出来的,而为了取胜、甚至只是为了赢得金牌而采取这种做法,的确会将这项运动带到错误的方向去。 因此在我看来,本届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的严肃规则,是ISU试图让这个项目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一种值得肯定的做法,与此相关的则有这样两件事: 其一,如果中国不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掌握者、主导者,不拥有解释权的话,就应该好好研究规则的变化,并且努力去适应规则,更要尊重规则(这里得说明一句:该申诉的时候还是要申诉)。 其二,媒体和公众不应该把对中国队成绩的期望,建立在“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强队“这样的假设上——查一查这个周期各项世界大赛上各国选手的成绩就可以给中国队的实力一个合理定位,我不说现在不代表我不知道现在,而是偏要举过去的数据:年长野冬奥会中国队没有获得金牌是必然的,那个周期里中国队得到过一些世界冠军但没有绝对优势;年盐湖城冬奥会得到金牌也是必然的,那个周期里中国队在所有世界大赛上的表现,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不管怎么说,在“公共领域”层面质疑规则和指责国际组织是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的,不管在本届冬奥会的比赛时中国选手能获得几块金牌,我们都要警惕某种“强国梦”里的“弱国心态”…… 图1国际滑联决定公布作为裁判判罚依据的图片Figure1TheInternationalSkatingFederationdecidestopublishapicturethatisusedasabasisforjudges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ngjisy.com/fzql/1193427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