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例说

发布时间:2021-3-20 19:36:20   点击数: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跳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开头叙述尼克滑雪的情况:给滑雪板上蜡,扣牢夹子,跳出车厢,弹跳旋转,蹲身,滑下山坡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显示了尼克是一个滑雪经验丰富的人,又为下文写滑雪作了铺垫)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挺住,两腿交叉,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本段开头用一句话简洁地描述乔治滑雪的情况,重点写尼克滑雪的情况:写他在陡起陡伏的山坡下滑时的心理有一种奇妙感,写他滑雪的姿势挺起身上滑,下滑,冲下陡峭的长坡,写他下滑的速度,写他绊倒后的形态,突出了人物在野地滑雪的乐处)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照应上段开头句)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用乔治赞美尼克的话对上段内容作个小结。以上是文章第一个层次的内容,在山坡滑雪的乐趣)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用尼克的问话引出下文)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乔治告诉尼克到峡谷滑雪的要领及原因。)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象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才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叙述尼克下滑的线路姿势转弯减速,站住,说明尼克在享受峡谷滑雪的乐处)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用“他抬头看看山上”引起,通过尼克的眼睛来描写乔治的滑雪情况乔治滑雪的姿势:屈起双膝;通过两支滑雪杖来写滑雪的速度,下跪,拖随,右转弯,蹲着滑行,再通过“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突出”描述乔治滑雪姿势的美妙,与尼克滑雪的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说明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和比较高的滑雪技巧)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给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片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低矮的长形房子。走进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在尼克的帮助下乔治越过铁丝,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然后穿过林子走进小低矮的小屋。以上是文章的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在峡谷滑雪的乐趣)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矮。屋子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走进客栈的情况:对客栈的环境描写,人物介绍)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通过乔治来谈滑雪的感受: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着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着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峰,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光了剩酒。(尼克希望乔治能留下来一起去滑雪,但乔治说要上学,所以流露一丝遗憾)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前一句的形态描写,这一句的语言描写,表明他们俩对不能尽情的滑雪表示遗憾)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表明他们对滑雪的强烈的愿望)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对没有确定滑雪的具体时间的埋怨)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只写大路通到松林里,就嘎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小结

这篇小说紧扣标题“越野滑雪”来写,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通过描述尼克的滑雪来引出故事。第二部分从第二自然段到“把我也绊了一跤”,写尼克与乔治在山坡滑雪的乐趣,重点写尼克滑雪动作的优美,表现了尼克滑雪的技术高超,以及对滑雪的热爱。第三部分从“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开始到”走进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写他们在峡谷滑雪的乐趣。第四部分从“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到结尾,写他们在客栈中谈论滑雪的有机情况,表明他们对滑雪的热爱与不能尽情地享受滑雪的乐趣的遗憾。

(陈良廷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参考答案D

小说表现了是两个年轻人对滑雪的兴趣与不能尽情享受滑雪乐趣的遗憾,没有《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答案①两位主人公滑雪酣畅淋漓的快感逐渐淡化,“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即将分离,依依不舍,难免产生曲终人散的失落之感。

②“我们一定得滑”“我们要去滑,没错。”又表现出二人再次相约滑雪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③两人并未明确相约的时间地点等细节来看,两个人都知道再相聚滑雪将被现实阻挠很难实现,“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心情有些惘然。

解说见上文的分析。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指简短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品味。

①小说只写到二人在雪坡滑雪的美妙感觉、在峡谷滑雪穿行的畅快到客栈逗留,这只是露出冰上的八分之一部分。

②在已有的情节安排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小说情节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非常简洁,大量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解答此题的知识储备: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什么。其实题干上已说得非常明白,“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套用一句文艺评论的俗语,叫作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答此题的技巧,理清小说的情节,及品味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

附录: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山体。海明威以此比喻写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够处理好这一点,读者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

这种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是不谋而合的。在山水画中,画家常常通过留白来表现云、雾、水等事物以及远近空间,从而给看画的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写作也是如此,有的作品是史诗式的或全知全能式的,这样的作品事无巨细都通过文字呈现出来;而有的作品则是极为简练的,读者却能从文字中联想到背后的意义。这种叙述方式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留白:只描述轮廓,让读者去填补文字背后的具体意象。

高考复习建议

小说人物形象理论:扁平人物和圆人物的理论。(湖南高考已考)

小说主旨的理论:文学创作中,主题应是从作品人物的形象中自然流露出来,用恩格斯说: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小说的叙述角度: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ngjisy.com/hxcs/1193435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