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饰行业研究报告消费场景恢复可期,优

发布时间:2025/4/22 12:48:18   点击数:

(报告出品方/作者:首创证券,陈梦,郭琦)

1、纺织服装板块行情回顾:纺织制造表现强于品牌服饰

1.1、纺织制造子板块表现较好,纺服行业估值水平低于历史均值

今年年初以来(截至11月25日收盘)纺织服装板块下跌11.28%,跑赢大盘12.29pct,在30个中信一级行业中位列第9名。分板块看,品牌服饰板块:年3月以来,全国多地疫情反复对线下零售及线上物流发货造成影响,叠加消费环境持续走弱,品牌服饰公司在零售端及利润端均面临较大压力,截至11月25日,板块整体下跌15.55%。纺织制造板块: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使出口型纺企形成汇兑收益,业绩增厚,纺织制造板块整体走势强于品牌服饰,但受欧美通胀、品牌库存高企等因素影响,纺织制造板块行情自8月开始走弱,截至11月25日,板块整体下跌6.37%。

港股方面,今年年初以来(截至11月25日收盘)恒生指数下跌24.9%,纺织服装板块下跌37.6%,跑输大盘12.7pct。疫情及消费环境走弱对线下零售造成显著不利影响,运动品牌零售流水及库存周转均有所承压,Q4将通过加大折扣力度清理存货,业绩端预计受到一定影响;纺织制造企业受国际运动品牌库存高企影响,订单增速有所回落。受此影响,下半年港股纺织服装板块跌幅较大。从个股来看,今年以来(截至年11月25日收盘),特步国际(-39.2%)、李宁(-37.4%)、安踏体育(-30.2%)、申洲国际(-57.5%)股价均出现较大程度下跌。

纺织服装板块估值水平低于历史均值。截至年11月25日收盘,品牌服饰板块市盈率(TTM)水平为34.59,高于年12月以来的市盈率历史平均;纺织制造板块市盈率(TTM)水平为22.5,低于年1月以来的市盈率历史平均。H股方面,今年以来受零售环境影响,H股运动龙头市盈率水平均有大幅下滑。

1.2、机构持仓:机构及北向资金更青睐业绩韧性更强的细分板块头部企业

机构及北向资金更青睐业绩确定性更强的细分板块头部企业。机构持仓方面,截至年9月30日,比音勒芬(48)、伟星股份(42)、牧高笛(33)、雅戈尔(22)、海澜之家(18)分列纺服板块持仓机构数量前5名;基金持仓方面,比音勒芬(42)、伟星股份(27)、牧高笛(28)、雅戈尔(14)、富安娜(12)在纺服板块中获持仓基金数量较多。机构及基金持仓主要集中在α属性较强,在年国内外消费环境疲软下,经营表现韧性凸显,业绩逆势增长、优于同业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从北向资金持股比例变动情况来看,由于年疫情对可选消费造成冲击,北向资金持股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森马服饰、太平鸟、比音勒芬、华孚时尚、罗莱生活等估值较低或保持较快增长的细分板块头部标的更受北向资金青睐,沪/深股通持股比例较高。截止年11月25日收盘,纺织服装板块沪/深股通持股比例前5名分别为森马服饰(4.36%)、太平鸟(3.37%)、比音勒芬(1.90%)、华孚时尚(1.66%)、罗莱生活(1.56%)。

2、复盘年:消费弱势复苏,出口短期承压

2.1、生产:原材料价格冲高回落,龙头企业价格传导相对顺畅

原材料价格高位回落,纺企毛利率有望改善。上半年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至近年来的高位,能源及人力成本持续上涨;同时,纺织制造企业的订单报价大部分在去年确定,致使纺企在成本端面临一定压力,前三季度纺织制造板块毛利率整体有所下滑。7月以来,棉价受需求影响逐渐下调,氨纶等化纤价格自年初的高点逐步回落至往年的正常价位,伴随纺织制造企业高价原材料逐渐消化,Q4纺织制造企业盈利空间预计改善。具体来看,纺织制造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具备更好的成本消化能力,一方面来自下游的订单规模优势使其能够部分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基于与客户稳定的合作关系,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使其能更好的将来自原材料等的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

2.2、出口:出口纺企订单短期承压,细分龙头经营韧性更强

下半年出口纺企订单增速放缓,细分龙头收入韧性更强。受俄乌冲突、欧美通胀、品牌方进入清库存周期等因素影响,海外需求已出现明显放缓。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10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同比增长6.4%,其中9月/10月分别同比下降4.4%/16.8%;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9%,其中9月/10月分别同比下降2.7%/9%。根据出口纺企近期情况,下游客户普遍存在下单谨慎及订单推迟的现象,预计下游库存承压的影响将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凭借海外产能有序投放、在老客户中的供应链份额提升、新客户持续拓展以及优于同业的快反能力强等优势,抵消了部分外需回落对订单的不利影响,同时考虑到客户对于现货的小批量补单、追单,细分龙头收入端韧性更强。

人民币贬值利好出口竞争力,汇兑收益增厚纺企利润。年4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行,截至11月25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达到7.13,本币较年初跌幅达11.9%。人民币的持续贬值将继续支撑出口型纺企的竞争力,从而部分抵消外需下降带来的订单量波动;同时下半年出口纺企的汇兑收益将对净利润产生较大的提振。

服装出口产业转移趋势不变,龙头企业海外产能布局完善。从服装出口来看,受劳动力、土地租金等资源成本上涨、国际贸易环境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服装产业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自年达到39.2%后持续下降,年降至31.5%,东南亚地区在政策及资源成本优势下承接了我国服装出口订单的转移。伴随着产业转移大潮,我国纺织制造龙头较早开始布局东南亚生产基地,利用当地劳动力、税收政策优势加快产能扩张,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生产制造体系,先发优势显著。从纺织品出口来看,我国企业在服装面料、辅料方面具有显著的人才及技术优势,在全球纺织制造的中间环节占据核心地位,年纺织品出口占据全球出口额的47%。纺织面料及辅料细分领域龙头有望凭借较强的研发、快反、交期、服务等优势提升供应链地位,进一步实现国产替代。

2.3、内销:消费环境弱势复苏,服装企业进入清库存阶段

疫情反复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造成显著冲击,可选消费下滑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1-10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10月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下降0.5%,增速环比下降3pcts。年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7.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2%;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6.7%、5.3%、6.5%。根据我们测算,10月单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22.1%。10月疫情扰动,零售增速转负,但线上消费复苏势头明显好于线下。

10月服装零售降幅扩大,冬装需求及年终大促有望带动行业逐步回暖。年1-10月份,我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总额.8亿元,同比下滑4.4%。10月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总额.8亿元,同比下降7.5%,增速环比下跌7pcts。10月全国疫情影响面较Q3有所扩大,纺织服装企业线下客流及门店经营时间受到显著影响,存货压力预计进一步扩大。冬季为服装行业传统旺季,11月及12月预计行业将加强存货清理力度,助力明年消费环境复苏后的轻装上阵。

传统电商平台增速放缓,消费回归理性。根据星图数据,年期间综合电商平台交易额为亿元,同比仅增长0.7%。根据平台数据,期间京东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10%,天猫平台实现正增长。传统电商平台增速明显放缓,我们认为主要由于:(1)疫情及经济增速放缓致使消费者回归理性,低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减弱;(2)新兴电商平台崛起,对传统电商造成分流;(3)直播带货模式下,打折促销活动常态化,消费行为的时间分布较以往更为均匀。基于此,服装龙头一改低价营销策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推出品质更好和设计更优的产品)提高盈利能力,并充分发挥传统电商平台的品牌建设作用。具备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的龙头企业将得到更多流量的青睐,从而加速竞争格局分化。

直播电商热度持续,品牌自播营销加码。直播电商行业自年迅速崛起,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年我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速达到%,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万亿元。在直播平台头部主播流量集中背景下,主播收取的坑位费和佣金费亦水涨船高,品牌方在得到产品曝光的同时,盈利能力亦受到挑战。面对传统电商流量红利消失和营销费用显著提升的双重压力,各服装企业纷纷加大品牌自播力度,通过优质品牌内容激发用户需求并提升粉丝粘性。

海外品牌仍处于调整阶段,国产运动品牌接受度持续提升。年3月下旬的“新疆棉”事件激发大众爱国热情,同时,年-年Q1东南亚疫情使得国际运动龙头供应链受阻,销售旺季的新品缺货和货品延迟带来的库存积压问题凸显。其中,Adidas在大中华区销售情况持续走弱,22Q3销售额预计仍延续同比双位数下滑的趋势。与此形成反差,国产运动品牌充分抓住国际品牌调整的窗口期,在产品设计、功能性以及营销力度方面均有明显升级,同时持续优化渠道结构和新零售布局。尽管受到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22Q3国内运动品牌安踏/李宁/特步/度零售流水分别同比增长中单位数/增长10%-20%中段/增长20%-25%/增长中双位数。

3、展望年:看好出行消费场景恢复,行业龙头为优选

3.1、服装家纺:看好出行场景恢复,运动鞋服行业景气度预计提升

3.1.1、运动鞋服市场空间广阔,竞争格局清晰

政策支持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充分认可体育产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配套保障机制促进全民体育发展。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74万亿元,其中-年CAGR为12.4%。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年)》,明确提出到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年为37.2%),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依此测算年-年体育产业总规模CAGR为12.81%)。年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年)》,明确了到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运动鞋服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充分享受行业增长红利。

全民健身热潮助推我国运动鞋服行业高景气。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叠加大众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居民体育锻炼的参与率显著提升。年我国经常参加锻炼人数达到4.35亿人,预计于年超过5亿人,这一群体的壮大也为运动鞋服的消费需求提供了人群基础和增长潜力。根据Euromonitor数据,年我国运动鞋服市场总规模同比增长19%至亿元,年-年CAGR为14%。根据Euromonitor数据测算,年我国人均运动鞋服消费金额约为40美元,尚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且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随着体育健身人群的不断壮大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运动鞋服市场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运动鞋服市场集中度高,两超多强格局稳定,国产品牌市占率提升。-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企业CR10从70.6%提升至83.9%,品牌CR10从55.7%提升至71.2%。从品牌角度看,Nike与Adidas两大海外运动巨头合计占据超过30%的市场份额,凭借其强大的营销资源和产品力优势明显。国产运动品牌由于早期的同质化竞争和库存高企问题,在面临国际品牌竞争时一度出现了明显的市场份额萎缩。国产龙头安踏通过多品牌战略成功驱动业绩高增长,李宁通过产品创新和国潮风尚实现品牌形象升级,近年来市占率均逐年提升,缩小了与国际品牌的差距。从企业角度看,年安踏和李宁合计占据24.4%的市场份额(Nike+Adidas合计40%)。

国际品牌主打中高端,国内品牌以大众为基本盘,但产品竞争更加激烈。品牌定位方面,Nike、Adidas等国际品牌以科技创新和强大的品牌文化为依托,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消费群体;而安踏、李宁等国内品牌则立足大众市场基本盘,主打高性价比产品和国潮营销。以跑步鞋为例,耐克和阿迪的天猫旗舰店产品定价区间集中在千元左右,国产品牌的主力产品则集中在元以下。但近年来,国产品牌在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力打造方面持续深耕,不断拓宽产品矩阵的受众,搭载核心科技的锚定产品售价达到千元以上。同时,国际品牌也逐步推出更多面向大众的产品线以寻求市场份额的提升。随着各品牌定价区间重合度的提升,运动品牌间的竞争预计更加激烈。

3.1.2、滑雪等户外运动尚处蓝海市场,渗透率提升大有可为

我国户外运动市场蓝海空间存机遇。根据Statista数据,年全球户外用品行业总营收接近1亿美元,同比增长28.3%;预计到年将达.4亿美元,CAGR5约为8.1%。从渗透率来看,受益于自然环境与社会传统优势欧美地区户外运动参与率较高,美国户外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年美国户外运动参与率已达到53%。从我国户外运动情况来看,中国登山协会数据显示,年我国泛户外运动人口为1.45亿,占比10.3%;参与登山、攀岩、徒步等户外专业运动的人口总数约为0万,占比4.3%,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50%的参与比例;从人均消费金额来看,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国内户外运动产品年度人均消费低于20元,较欧美-元的水平相比市场需求尚待释放,可挖掘潜力较大。

政策支持为冰雪运动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条件。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请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冰雪运动的发展,通过加强体育场地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等多种措施推动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从冰雪运动场地供给来看,截止到年年初,全国已有块标准冰场,较年增幅达%;已有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年增幅达41%。从冰雪运动设备来看,我国重点攻克高端冰雪设备,冰雪装备国产化的发展与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冬奥会带动居民参与冰雪运动热潮。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已达到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24.56%,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冰雪运动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冰雪旅游市场的高景气,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次从-冰雪季的1.7亿人次增加-冰雪季的2.54亿人次,预计-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从滑雪运动来看,/雪季财年的滑雪人次统计为万人次,较/年度的万,同比增长98.66%;相比/年度增长0.78%。

滑雪运动热潮下,滑雪装备市场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在冰雪运动中,滑雪成为最具热度的运动项目,年,小红书滑雪相关笔记的发布量同比增长89%,“冰雪热潮”被评为年生活方式趋势关键词。根据Mob研究院数据,年我国滑雪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亿元,年-年CAGR达到22.2%;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预计下降至.6亿元。具体来看,年我国滑雪场/滑雪装备/滑雪培训市场规模分别达到.5/.5/69.1亿元,其中包括滑雪服、雪鞋、滑雪板、护具等在内的滑雪装备市场增速亮眼,年-年CAGR达到29.5%;年同比增长8%至.9亿元。

我国滑雪人口渗透率及人均滑雪频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国内冰雪运动参与热度明显提升,但由于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时间较晚且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冰雪大国相比渗透率仍然较低。根据LaurentVanat《全球滑雪市场报告》,中国的滑雪人口渗透率为1%,瑞士/日本/美国的渗透率则分别达到35%/9%/8%。从我国滑雪人群的滑雪频率来看,/雪季滑雪者在国内雪场的人均滑雪次数由上一年度的1.6次上升为1.91次,但目前我国滑雪人群仍以滑雪体验者为主(占比77.4%),每年滑雪6次以上的滑雪爱好者仅占比8.7%。由此,我国滑雪人口的渗透率及人均滑雪频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滑雪人群对该项运动的粘性提升,滑雪产品的消费转化率有望持续提升。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为冰雪运动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户外运动相比跑步、篮球、羽毛球等大众健身运动对专业装备的依赖性更强,对参与者的经济条件提出了一定要求。以滑雪运动为例,一套滑雪装备要包括头盔、雪镜、滑雪服、雪板等十余种产品,中档装备的总价超过0元,同时还需要额外支付雪场往返路费、食宿费及门票、培训等服务费用,综合成本较高。因此,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为小众运动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经济支撑。滑雪运动人群基数的不断壮大以及滑雪人群的专业性及运动粘性的提高,也将进一步激发包括滑雪运动鞋服在内的专业化装备的市场需求。

3.1.3、女性成为运动健身新兴力量,女子运动装备成长空间广阔

女性群体成为运动健身市场的重要力量。根据CBNData数据,-年天猫运动市场消费规模女性消费占比逐年显著提升,瑜伽、健身、游泳是女性消费者更偏爱的运动形式。与以往运动健身市场由男性主导不同,近年来随着自我意识及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女性不再过分追求苗条的身材,而更注重自身的体态及健康,依靠健身而不是节食达到减肥塑形的目的。埃森哲年调研显示,35%的女性拥有长期健身习惯,每周运动5小时以上,女性运动达人中近1/3计划在未来增加运动方面的开支。同时,更高的分享欲望、社群参与度以及日趋专业化的消费倾向,都让女性运动群体成为中国运动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女性群体在跑步运动中的参与人数及参与深度均明显提升。跑步运动受场地和运动强度限制较小,参与门槛低,在女性群体中更受青睐。《悦跑圈中国跑步白皮书》数据显示,年在悦跑圈APP中的男女跑者占比分别为60.2%和39.8%。用户增速方面,女性用户增速高达18.4%,快于男性用户15.5%的增速。从女性跑步用户的运动参与程度来看,年女性用户月平均跑步次数同比提升0.8次至5.9次,月平均跑步里程同比提升0.7公里至23.7公里,女性跑者的运动参与率显著提升。

瑜伽市场受益于女性运动参与率的提升呈现高景气。瑜伽运动动作柔和平缓、安全性高,近年来受益于女性群体参与率的提升,行业规模迅速增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年超六成女性运动健身爱好者参与过瑜伽习练,仅次于跑步。年我国瑜伽行业市场规模为亿元,年-年CAGR达到26.95%,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小幅下滑。具体来看,年线下瑜伽场馆多暂停运营,瑜伽课程服务市场规模同比下降19.8%;但受益于居家运动需求的提升,瑜伽用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9.6%至亿元。根据CBNData相关数据,年女性线上健身消费品类中,瑜伽类健身器材成为最受欢迎的居家健身品类。

国内女子运动品牌聚焦客群爱美的诉求,以定制化和性价比形成错位竞争。在女性运动热潮下,专注于女子运动服饰的新兴品牌纷纷入局,他们多依托电商渠道销售并通过直播带货、社交平台种草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不同于国际综合运动龙头的女子产品与男子产品设计差异较小且营销方向更偏向于竞技,国内新兴女子运动品牌则切中了很多女性“爱运动,却不硬核”的特点,更注重设计出保证功能性的同时,可以让穿戴者看起来更漂亮、更自信的衣服。同时,国内女子运动品牌以“为亚洲女性身材定制”和“更高性价比”的特点实现与Lululemon等高端女性运动品牌的错位竞争。

国内综合运动龙头企业依托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稳定的供应链,在产品端和营销端加快女性运动产品布局。产品端:在全品类经营优势下,提升运动休闲服饰的时尚度和潮流感,同时对女性运动服饰进行多场景拓展,并通过现有科技成果提升产品舒适感和穿着者运动表现。营销端:更加注重当红娱乐明星和体育明星的引流带动作用,通过粉丝效应迅速提升品牌曝光度,通过打造励志动人的故事包,加深品牌内涵,抢占女性消费者心智。渠道端:面对疫情对线下零售的冲击,龙头企业更加注重以消费者为导向提升门店运营效率,同时加强了电商渠道对于产品推新、品牌宣推的重要性。

3.2、精致露营:疫情催化顺势而起,产业协同驱动长期成长

疫情催化下精致露营顺势而起,年以来露营搜索热度居高不下。疫情的持续影响催生了人们亲近户外自然的需求以及对社交的渴望,跨省及跨境游的限制使得“短途游”、“周边游”成为主要旅游形态,经济下行压力使城市人群倾向于寻求消费门槛更低的旅游放松形式,在此背景下,精致露营顺势而起。携程旅行数据显示,年国庆假期,露营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倍,人均露营花费较中秋贵30%左右。根据美团数据,国庆期间露营订单比“五一”假期增长%,农家采摘、户外营地及新型亲子乐园为吸引85后、90后父母的三大亲子游乐方式。

国内露营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年营地规模增长强劲。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从露营经济规模来看,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到.5亿元,同比增长62.5%,预计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亿元。从营地规模来看,年至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从77.1亿元增至亿元,复合增长率18.5%,其中年露营营地市场规模的增长率达到78%。露营营地市场规模受到整体旅游市场增长带动,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预计未来营地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从露营产业链来看,上游为露营产品及原材料的生产商,其通过与品牌大客户建立强绑定关系而获得优质订单,市场参与者包括牧高笛、浙江自然、华生科技、美国DuPont、德国VauDe等;中游为营地服务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国内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大热荒野、ABCcamping和三夫户外等;下游露营装备品牌商包括定位中高端的国际品牌SnowPeak(日本)、DOD(日本)和Nordisk(丹麦)等,以及更具性价比的国产品牌牧高笛、挪客、火枫、自由之魂等,在当前精致露营兴起的背景下下游品牌端获得了广泛的曝光并在业绩端直接受益。

精致露营引领者SnowPeak业绩高增印证了行业景气度提升对露营装备需求的带动效果。SnowPeak是日本高端露营用品品牌,其产品涵盖露营家具、炊具、服装等25个品类的多种商品,与此同时公司的业务还覆盖了商业咨询、营地运营、餐饮等领域。年,公司实现营收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净利润2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同比增长%。自年疫情以来,SnowPeak露营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年国际业务实现收入61.5亿日元,近5年收入CAGR为27.5%。其中,面向中国市场的跨境电商业务由韩国子公司负责运营,年中国市场实现收入5亿日元,同比增长.2%;在强劲的增长动力下,公司计划在年以批发渠道开发中国市场。

亲子游及年轻人为露营主力客群,高线城市人群对露营形式接受度更高。从年龄来看,热爱社交、追赶潮流的90后、00后年轻客群与重视孩子体验式教育的80后成为露营活动的主力群体。从城市层级来看,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人群是主要参与客群,一方面都市人群更渴望暂时远离喧嚣的生活,寻求心灵栖息;另一方面高线城市人群凭借更强的消费能力对精致露营的接受程度更高。从结伴形式来看,朋友结伴出游是最主要的露营形式,但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露营占比逐年上升。从自由行露营消费额度来看,露营的消费门槛较低但两极分化明显,消费者可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在体验度、舒适性与露营花销之间寻求平衡。

精致露营的社交性和重体验使露营装备的消费连带率更高。相较于传统露营,精致露营对于社交和舒适的追求更高,更注重环境和休闲方式的体验,携带的设备也更精致和多样化(比如卡式炉、星星灯等)。露营装备的齐全与否、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户外生活的体验感,也关系到露营者的身份与审美偏好。从供给端来看,各露营品牌近年来加速了露营周边品类的开发力度,充分将室内家居场景延伸至户外。从消费端来看,精致露营的参与人群除了购买帐篷、防潮垫、睡袋等必备露营产品外,也会额外购买炉具、餐具、星星灯等精致露营装备来增强露营的氛围感,这也使得露营装备产品具有更高的消费连带率。

“露营+”通过产业协同提升营地综合效益,并使得露营本身更具趣味性。目前,国内的露营形式逐步向多样化、创新化发展,“营地+景区”、“营地+田园”、“营地+市集”、“营地+亲子教育”、“营地+体育”等产业协同的模式越来越受到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ngjisy.com/hxcs/1193475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