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大概称得上是本世纪最受欢迎的推理小说作家,他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IP。作为一个推理小说家,布置缜密的犯罪线索和破案逻辑是最为基础的,但是除开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来过于夸诞的犯罪手法,似乎贴近现实、贴近人性才是一本小说受到追捧的最终原因。进入21世纪后,受到西方心理犯罪小说的影响,许多作者都喜爱将凶手设定为“心理变态者”,他们的犯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发泄欲望,而并无更多现实环境的促使。作家这样写,既不用绞尽脑汁地提供更多背景因素,还可以狂轰滥炸地在小说中布置更多血腥场面,因此此类推理小说大有市场、经久不绝。但是作为一位“人类的观察者”,东野圭吾是无法跳脱人性进行写作的。他曾说:“比推理更复杂的,是人心”,作家除了要解释凶手的作案手法之外,解释“什么使他犯罪”的原因似乎更为关键。《雪国之劫》便是东野圭吾探讨人性的深思之作。《雪国之劫》在出版之始,便在日本大卖万册,该小说的疯狂畅销,或许就是得益于东野独特的对于人性的精准把握。《雪国之劫》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大雪飞扬的冬季,索道部管理者仓田本来为这场初来的大雪而欣喜万分,但一封匿名的恐吓邮件使仓田与他的同事们陷入了集体的紧张与焦虑。在这个故事中,东野圭吾并没有采用“暴风雪密室”的传统套路,而将犯罪地点设置在一片广袤的滑雪场上。如此巨大的空间对应的是更巨大的恐怖——无法探测到的定时炸弹,就埋藏在这片雪场之下,那些滑双板或单板的游客,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罪犯,但每一个人,也潜在地受到死亡的威胁。在报警与否的问题上,滑雪场的管理者们出现了两种意见,仓田和巡逻员们都希望封闭雪场待警方排查,但他们之外的管理者在权衡疏散游客的经济损失和恐怖分子要求的三千万赎金之后,还是选择了纵容罪犯,期待他们说出炸弹的埋藏地址。但故事并没有随着交出三千万而结束,第一次交易过后,恐怖分子对埋藏炸弹的地点含糊其辞,再度要求三千万的赎金,雪场本部仍旧选择了妥协。然而,罪犯们的欲望似乎还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变本加厉地要求最后五千万的赎金,这场荒谬的交易真的能随着三次妥协而终结吗?罪犯们冒着风险而多次要求交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随着此方犯罪的进展,另一桩杀人案也逐渐浮出水面:一年前,入江一家在北月区滑雪时曾遭到单板滑雪者的攻击,母亲因颈动脉割伤去世,犯罪嫌疑人却畏罪潜逃了。在此之后,北月区就长久关闭了。然而正是这个冬天,入江先生带着儿子达树回到滑雪场,希望借此机会使达树走出阴影,也希望能找到当年杀害妻子的凶手。但因为滑雪场下埋藏的定时炸弹,入江与达树的生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双重案件的嵌套对于任何一位作家都不是易事,处理不好会显得疏离或牵强,但东野圭吾擅长构造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来埋下伏笔,因而在真相大白时达到“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最佳效果。在《雪国之劫》中,东野通过构造关键嫌疑人桐林祐介,不仅关联了两个案件的始作俑者,还将“追捕者”与“躲藏者”的两个阵营联系在一起,桐林潜伏在巡逻员之中,如同光明阵营中一道灰色的影子,他与同伴英也同时兼具了犯罪者与赎罪者的双重属性——他们的恐吓实际上是为了破坏笕社长等人更深的阴谋。但是这样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了阻止更大的罪行而犯下的罪便是可以原谅的吗?拯救了入江父子的性命便能偿还杀害入江妻子的罪恶吗?我想,人性善恶交加,东野圭吾就是深谙于此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作恶者也有作恶者的隐情”,唯有知晓这一道理才能明白东野小说中犯罪者的初衷。除开双重案件,《雪国之劫》中对于人物群像的描写同样可圈可点:小说中的出场人物达20人以上,但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此外也没有一个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侦探地位。大家都在自己的逻辑中行动,但却能引出最终的罪犯:杀害入江妻子的桐林、英也和试图掩埋北月区的笕社长等人。北月区由于长期封锁,成为转卖计划中的鸡肋,于是社长等人试图用爆炸在北月区制造雪崩,才设置下这场“贼喊捉贼”的闹剧。虽然笕社长的计划最终失败,但在这场资本的较量中,处于高位的权势者并没有得到惩罚,虽然没有游客在危机中丧生,但是他们的行为真的可以被包庇吗?小说末尾,一年一度的滑雪大赛照常举行,本部管理者还得和社长频频交往……在商业利益与游客安危的天平上,资本倾向那一段已经不言而喻。但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将此书看得过于控诉黑暗了,毕竟东野的写作初心算得上“可爱”:由于不满于当前的滑雪电影,干脆自己动手写一部,只要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带入喜欢的演员来看就可以了。另外,东野在《雪国之劫》中铺设了许多关于滑雪的知识,高超的写作技巧让人有滑雪的冲动,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管是把《雪国之劫》看做是“透心凉”的悬疑小说还是《滑雪趣闻》,它都能提名“入夏必备好物”榜单TOP10了,假如各位搭配上同名电影使用,那就将收获双倍清凉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ngjisy.com/zysx/1193440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