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南师英语双外语专业王一宇保研北大

发布时间:2021-12-16 12:48:58   点击数:

王一宇

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读专业:英语(双外语)专业

毕业高中:南京外国语学校

保研院校: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本科期间在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1项、省级19项,包括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亚军、年CCTV全国英语风采大赛大学组全国季军等。

以独立作者在JournalofEFLLearningandTeaching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发表多篇译作。

主持大创项目、学生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项。

“英才培养计划”、“十大科技之星”、“十大杰出青年学生“、“十位年度人物”、“人民出版奖暨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十三届“优秀学子宣讲团”成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童心红丝带”先进个人。

因团队领导力受江苏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等组织通报表扬。

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以选手或导师身份录影。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外语类专业代言人”。

翻开他的朋友圈,大多是他与朋友聚会的照片,阳光下折射出不一样的青春风格。他爱好广泛,喜欢射箭、唱歌、滑雪、拼图、潜水、看戏、听音乐会……琢磨考潜水证,好奇某个“玩具”如何在伦敦古典逍遥音乐节上成为乐器,向往像纪录片里的高原汉子一般熬鹰、计划生日的跳伞,没有一种可能他不愿去尝试。

回顾大学五年,竟精彩纷呈。他就是外国语学院级英语(双外语)专业的王一宇,现已被保研到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关于“北大国际法学院”,王一宇作了解释。它并非“国际法”学院,而是“国际”法学院(SchoolofTransnationalLaw,PekingUniversity)。管理国际化,聘请康奈尔校长、耶鲁法学院院长等教授常驻,并担任领导层。教学国际化,美国法J.D.法律博士学位以英文苏格拉底式教学。

王一宇的保研启动得很晚,在大学前三年零十个月,他都按出国的规划一步步努力,确立了斯坦福、耶鲁、哈佛的申请目标。今年,标化考试因疫情取消大陆场线下考试。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动,他还是选择了求稳,调转方向,走上保研这条道路。在夏令营与众多清华、北大同学的比拼中,非专业的他总成绩在所有入营同学里名列前茅,顺利获得拟录取资格。

学语言不easy,但是很simple

王一宇认为自己保研的关键在于提高平时对自己的要求。

对于专业提升,王一宇有自己的节奏与方法。他会很快完成老师的任务,然后着手自己的规划:大量阅读,以每分钟的词汇量为单位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完毕后做出对细节的预判、提炼文章中的不同观点与作者的观点。

在提高阅读速度这一方面,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认为逐词读不能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以一个意群或句子为单位更容易理解。长此以往,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为积淀也能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至于学英语的热点话题——背单词,王一宇并不认为它有太多助益。通过大量阅读,反复出现的单词自然能够记住,同时单词的用法、含义也能够了然于心,写作、口语也能够用上,这样的学习更自然也更有趣。但如果考试已经迫在眉睫,单词非背不可了,那就背吧,这时提倡一天多背,然后反复记忆。

他总结道,学语言不是一件easy的事情,但是一件simple的事情,它的方法论不困难,积累到一定的量再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这谁都能做,但是需要坚持,而坚持不是一件easy的事情。输入是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没有所谓的技巧与捷径,慢工夫才是最有效的。

竞赛达人不为结果,只愿为大众发声

王一宇在大学期间晋级了21个全国赛,是个名副其实的竞赛达人。不过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比起受制于比赛的竞争强、压力大,王一宇的心态更加放松,也更为享受比赛的过程,他认为在高水平比赛里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就是很不错的收获。这并不仅因为王一宇的心理素质更好,而是他能以不同的视角看待比赛,格局更胜常人。

翻译课上一些学者的理论也能给他启发,比如本雅明的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提出翻译的“纯艺术”(不应迎合读者、留住真正的艺术)、“纯语言”(找到语言间依存的亲缘关系、原作与译作的平行关系)。他认为在竞赛的舞台上也应该有这种不为评分标准、不为比赛名次、不为评委而讲,只为把想说的话和想解决的issue表达出来、把好的稿子留下来的勇气。

大一在“中国日报”杯全国赛上的演讲,让他赛后收到了现场评委、口译员、孙宁发送的欢迎报考外交部邮件。带着这种“忘记比赛”、“忘记结果”的心态,比赛的名次反而更高了。所以他也鼓励学弟学妹在高压下放松心态,发挥水平就好。

德里达提出的延异(原文不是最重要的,原文意义在变化中,不同理解促成了原文意义的拓展升华)也给了他启发。把想解决issue的方案、政策在国家级竞赛的舞台表达出来,同样是消解ego,消解原文含义,促进他和观众连结,产生新的含义的过程。

他认为,一个人在舞台上独享几分钟的灯光和镜头,看似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实际可以是消解自己的小我,通过和观众的联系找寻更多共情、关怀他者的机会。在削弱了小我竖起的认知壁垒后,这样的沟通尊重他者、尊重“异质性”(贝尔曼认为翻译伦理的基础要求),把对自我的认知和外界建构起来,这样的自我更完整,创作的作品更有意义。

上下滑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ngjisy.com/zysx/1193447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