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标题您肯定觉得不严谨,只是陪孩子一起玩,就能减少癌症的发生吗?当然,这是肯定的!近日,由悉尼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医学院等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医学会肿瘤学杂志》(JAMAOncology)上的一篇最新研究显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短暂、零星的高强度体力活动,也能显著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率;每天仅仅从事4到5分钟的剧烈间歇性生活方式体力活动(VILPA,VigorousIntermittentLifestylePhysicalActivity),就可以大大降低不怎么运动的人患癌症的风险。那得了癌症之后,到底还能不能运动?运动会不会造成肿瘤复发?当然答案也是肯定的。对于很多肿瘤患者来说,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亲朋好友往往会对其一举一动异常紧张,在生活中想事事代劳,一味只让肿瘤患者休息静养。得了癌症以后,虽然身体比以前弱了,但是一味静养,不运动,胃肠道蠕动减慢,新陈代谢减少,反而可能会让患者的体质越来越弱。这篇文章指出:一次性10分钟低到中等强度的运动,能明显提高恶性淋巴瘤、乳腺癌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同时一些其他的研究显示规律性的体育运动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长的生存期,保持运动的肿瘤患者比不运动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减小超过1/3。肿瘤患者要怎样科学地运动?研究中VILPA定义是:“日常生活中短暂、零星的剧烈体力活动”,这类似将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具体包括:追公交、避免上班迟到时的奔跑、重体力家务劳动、拎背沉重购物袋、爆发性的快步走或与孩子玩体能消耗大的游戏等。1、中强度运动:包括快走(快于5千米/小时)、跳舞、骑马、割草、瑜伽、高尔夫、太极拳、乒乓球、骑自行车(速度16千米/小时以内)。2、高强度运动:包括竞走、跳绳、跑步、快骑自行车(超过16千米/小时)、足球、滑雪、重体力劳动(如伐木、建筑)、篮球、游泳、背包旅行。3、运动类型应结合患者病情及环境条件综合选择。活动前要进行专业评估,看哪种运动方式对患者最有利。肿瘤骨转移和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很高,不宜进行负重或剧烈运动,如跳舞、球类、田径运动等,可以挑选太极拳、游泳等节奏较慢的运动。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者要避免高感染风险的项目及运动环境,如健身房、体育馆、泳池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可以选择户外空气良好的场所适量的运动。4、对绝大多数肿瘤患者来说,最简单、有效的运动是晚饭后适当地快步走和我们最热门的广场舞。建议快走速度稍快,普通的散步作用不大;且快走时间至少10分钟。5、运动的方式可以更灵活,甚至带小孩一起游戏、与家人去买菜、遛狗、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能够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和家人在一起,通过适度的运动达到身心的愉悦。从这个方面来说,不仅有助于肿瘤的康复,也能更好地回归的家庭和社会。生命在于运动,肿瘤患者选择适合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仅能改善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明显改善疾病预后。赶快动起来吧!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医院罗青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ngjisy.com/hxdy/1193461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