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出乎绝大部分人所料,欧洲和北美滑雪场最大的不同是对雪场的定义。在欧洲,滑雪场指的是由两排标杆限定的雪道以内,而在北美是指雪场边界內所有区域,无论是正常雪道还是悬崖绝壁。这个基本概念的不同导致一系列重大的区别。首先是在欧洲雪场,你如果在雪道以外,一切风险后果都是你自己承担,出了事如需救援,费用自理。而在北美,只要在滑雪场范围以内,他们全部负责。因此北美雪场内的雪崩及其它隐患都被事先消除。每当雪后的早晨,你可以听到山上传来阵阵爆破声,那是雪场巡逻员在用小钢炮或手雷引发雪崩,消除隐患。而在欧洲,他们只负责压平雪道,雪道外潜在的雪崩他们是不管的。因此滑雪引发雪崩的事故都在欧洲雪场,北美则极少发生。北美雪场内你到处都可以见到雪场巡逻员(skipatrol),欧洲则极少见到,也是这个原因,由此而导致的价格的差异。欧洲雪票价格普遍只有北美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救援,雪崩控制,巡逻及保险的成本。但一旦出事,费用自理,直升机一小时数以千计。我有次在SunValley的松林里,突遇大雾,三米外能见度为零。一个电话救援人员就来了。如在欧洲,估计只能干等雾散了。雪场规模 由于上述对雪场定义的不同,欧洲以雪道长度而北美则用滑雪区内的面积衡量雪场的大小,没办法直接通过数字相比。但总体来说,世界上最大的超级雪场都在欧洲。这些巨型雪场其实开始时也是分散的单个雪场,后来逐渐扩展,互相靠近,最后彼此之间只隔一个山谷,或分布在同一山峰的二面,于是经过谈判,建起一部缆车或开出一条雪道,就联到一起了,对外统一名称为某滑雪场。最大的最具代表性的那几个,如法国的三谷(threevalley,法文LES3VALLéES),实际上由十来个雪场联接而成。这种雪场有百条以上缆车,数百公里的雪道,联接几十座山峰,规模之大,二个星期是不可能覆盖所有雪道。如果加上道外,一整个雪季估计也不会重复同一线路。 衡量雪场大小的另一指标垂直落差也是欧洲占优。垂直落差(verticaldrop,又称verticalraise)是指缆车起点和能扺达的最高点之间的海拔落差。北美雪场的垂直落差一般在一干米左右,超过一千五百米的只有二个。而在欧洲,近二千米的比比皆是,最大的达三千米。阿尔卑斯山和落矶山的海拔高度差不多,都是四千多米。但落矶山雪场的起点较高,一般都在二千米以上。阿尔卑斯山势挺拔,村落散布于深深的峡谷里,起点在一千米左右。 现在一般公认最大的雪场是法国的三谷雪场,有缆车一百七十多列,雪道总长六百多公里。但也有人不服,其中叫嚣声最大的是横跨法国瑞士二国的太阳门(LesPortesduSoleil)和意大利的Domonites。前者宣称雪道总长公里,后者更是惊人的一千二百公里。它们的数字都基本属实,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雪道都由缆车或雪道联成一体,形成不间断的滑雪网络。有的雪场之间需乘一段车才能到达。因此它们只能被称为滑雪区。不脱下雪板就能滑遍所有雪道还是以三谷为最。 以我个人的体会来说,这种规模巨大的雪场是否完全联成一体并不重要,比如三谷,从最东边的库尔舍韦勒(Courchevel)到最西边的凡能士(VanThorens)相隔数个山谷,中间要换乘六、七部缆车,滑行十来条雪道,单程最少一个半小时,如果遇上拥挤排队或走錯路(经常发生),则更长。赶过去吃个中饭,就又要往回赶了。如果不幸错过时间,缆车关闭,只能叫价格巨高出租车。另外虽然这些单个雪场联成了网络,但还是各自运营。联在一起主要是出于市场营销的目的。三谷雪场间的缆车雪道互通是最为顺畅自然的,在其它地方,二个雪场之间经常只有一座单箱缆车,高峰期要排一小时以上,非常浪费时间。其实每个雪场本身就很大,如果没有2个星期以上的假期,是否联通不应作为考虑因素,至少不应是重要因素。 美国雪场相对于欧洲较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环境保护。不同于私有产权的欧洲传统山村,美国雪场大都是租借国家森林的领地,因此受到很多限制,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对环境的影响。比如维尔后山之后的蓝天雪谷,计划了10年,资金规划早已准备好,但由于环境保护的原因一直无法开发,最后缩减规模,并在中间圏出一块专用的野生动物保护地,才得以通过。即便如此,环保人士依然无比愤怒,把维尔的几座缆车站和一山顶餐厅放火烧了。后来有几个放火人被抓,环境恐怖分子一词由此出现。再如犹他州盐湖城外二条山谷之间分布有七座雪场,相距不远,三十多年前就提出要建缆车联成一起,但方案征求公众评判时,每次都无法通过环境一关。除了环保,经营理念的不同也是阻碍联接的因素。 降雪 滑雪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是降雪。欧洲以雪道上现有积雪的厚度,而北美则以一天,一周及一季的降雪量来衡量,造成两边的直接比较又很困难。但普遍感觉是北美的降雪更频繁,降雪量更大。在落矶山的滑雪场几乎每星期都会遇到有下雪天,而阿尔卑斯山区主要是靠每年几次大的暴风雪。以雪质而言,落玑山的干粉雪名冠全球,被誉为香槟粉雪,是其它地方无法比的。从太平洋过来的风暴经过西部沙漠的?发,挤尽水份,在高海拔的克罗拉多落下的是极松极轻的粉状干雪。这种雪轻到什么程度?三十厘米厚新下的雪上一脚踩下,如同是空气,什么感觉也没有,在这种轻若无物的粉雪中滑行,是滑雪的最高享受。而雪质的差别只有亲身体验比较才能体会到。笔者有次从克罗拉多直接去太浩湖,一下就体会到差异,相比之下,太浩湖的雪明显湿度大,滑上去涩粘湿重。当时理解了为什么科罗拉多人将加州的雪戏称为湿水泥,虽是过份,倒也贴切。湿重雪质另外一个问题是对膝关节损耗很大,笔者的关节问题就是四年前四月份在威士勒春季雪质中引发的。 香槟粉雪champagnepowder 阿尔卑斯山四国中,西边的瑞士比最靠东的奥地利平均要高出近米。因此一般来讲端士雪场雪况比奥地利更有保证。但奥地利的Lech山谷是阿尔卑斯降雪最大的地区,好几次著名的雪崩导致整个村庄被埋的新闻都发生在这里。另外一点是意大利位于阿尔卑斯南麓,法国瑞士奥地利则在北坡。因此意大利降雪主要来自从南而来的风暴,和法国瑞士奥地利天气规律不一样。如果瑞士的雪况不佳,那法国奥地利也不会好,但意大利则未必。 以降雪量来衡量的最大优点是不同雪场的雪况可以明确的比较。如科罗拉多年降雪量是三百英寸稍多(1英寸等于2.53厘米),太浩湖则有英寸。同在科罗拉多,冬季公园是英寸,阿斯蓬是英寸,清清楚楚。每个雪场都有详细的记录,分别记录山顶,山中和山底当天二十四小时的降雪量,可一直追述到几十年前。有了互联网后,还将测量点的实时照片放在网上供参考。现在欧洲的一些雪场也开始报告降雪量了。 雪道 北美雪场将雪道的难度分为初级,中,高和专家四级,在雪道图上分别用绿圈,蓝方块,黑钻石型表示。高级道和专家道都是黑色,不同处是高级道标志一颗黑钻石,而专家道是二颗。欧州是以蓝红黑三色表示易中难三种雪道。虽然蓝色在欧洲是初级道,但覆盖范围可达到北美中级道,而红色中级道则相当于北美难度较高的中级道和普通高级道(黑色)。这可能是欧洲只有三个等级导致的。近来法国也增加了一个等级,将最容易的雪道标为绿色,这样二边的雪道难度就基本相当了。 你如果和欧洲人聊天,这他们会以略带藐视的口气告诉你落矶山的雪道太过平缓,不像阿尔卑斯的陡峭惊险。如果仅以欧洲的红道和北美的蓝道相比,欧洲人的态度有一定道理。但北美雪场内那种极陡极险的双黑钻专家级雪道在欧洲是没有的。因为欧洲雪场不对雪崩和其它危险障碍管理控制,这种最为惊险的地型在欧洲已不可能做为雪道,在雪场图中不会标出。在欧洲要想体验这种专家级雪道只能去道外(offpiste)。这也是道外在欧洲是滑雪的一项重要活动的原因。但道外的地型雪况如果不熟悉则非常危险,所以一般都需用向导,导致费用大增。我刚刚看到一条新闻,在法国发生二起雪崩事故,都是在道外。一起被幸运救出,另一起则致二名来自捷克的年青人身亡。两起事故都没请向导。几年前德国天王级赛车手舒马赫在法国滑雪时不幸摔成植物人,也发生在道外。 这种45度陡坡未经压犁的双黑钻雪道在欧洲只能去道外了(ParkCity,Ueta) 需要指出的是雪道难易程度的划分并无统一标准,完全是各个雪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一个雪场的初级道有可能到了另一雪场就成了中级道。 虽然阿尔卑斯山和落基山海抜高度几乎没有差别,但两边的地形景观很不一样。阿尔卑斯山势挺拔,峰险谷深,由于纬度较高,且山体以石质为主,一千米以上就没有植被生长,雪场基本无树,因此视野开阔,景色壯观。而落基山脉则山势连绵,陂缓峰平,茂密峥嵘的克罗拉多雪松一直覆盖到四千米的山顶。雪道在松林中婉延穿过,神秘浪漫。雪地上时常出现几排野生动物留下的瓜印,有如童话世界。由于地型不同,欧洲一座山峰经常只能有一条雪道沿着山势而下,而北美则有数条难度不一的雪道从峰顶分散开来,最终殊途同归。 视野开阔,景色壯观(Zermatt,Swizerland) 欧洲雪场由于没有树林遮盖,受天气影响很大。一是大风导至提升系统关闭在欧洲是常事,而在北美则很少遇上。二是在开阔的雪原里天气不好时视野一片茫然,层次全无,失去了距离感。我觉得天气是在欧洲滑雪的最大的问题。好在阿尔卑斯山区只有几次集中的暴风雪,大部分时间都是好天气。 雪道在松林中婉延穿过,神秘浪漫(Vail,USA) 白癜风有哪些治疗方法白癜风好治么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ngjisy.com/jsyl/119337498.html |